如渴如饥

词语解释

rú kě rú jī

如饥似渴 


如饥似渴 rújísìkě

形容人们对知识、真理等有着强烈的追求或渴望。

"他对于知识的追求是如饥似渴的。" - 出自无名氏

出处

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古文《礼记·学记》中: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虽有嘉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”后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均有相关描述,例如:

唐·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,处若忘,行若遗,俨乎其若恩,茫乎其若迷,当其取予心而注于手也,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

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《日知录·自序》:“愚自少读书,有所得,辄记之。其有不合,时复改定。或古人先我而有者,则遂削之。积三十余年,乃成一编,取子夏之言,‘日知其所亡’,颜渊之言,‘欲罢不能’,而颜子为七十子之冠,故即以为名云。”

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《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》:“本社同人为砥砺道德,研究学问起见,组织此会……入会诸君,皆须注重道德及学业进步,苟有一事一念之可纪述者,均应随时报告本社,庶几同人得以观摩而互励焉。”

现代作家鲁迅《呐喊·自序》:“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,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。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,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,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,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,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。”

例句

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,人们常常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知识和真理的强烈追求。例如:

"他对知识的渴望如同饥饿之人对食物的热切期盼,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吸收新的知识。"

"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技能和新知识,从不满足现状。"

近义词

与“如饥似渴”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:求知若渴、好学不倦、废寝忘食、孜孜以求、锲而不舍等。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人们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一种非常迫切和执着的态度。

反义词

与之相对立的词语包括:懒惰散漫、不求上进、得过且过、漠然置之等。这些词语描绘了一种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。

正音

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发音,避免混淆字音。其中,“似”(sì)不应发成“shì”;“渴”(kě)也不应发成“què”或者“qùe”。正确读音应该是“rú jī sì k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