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更半夜

词语解释

sān gēng bàn yè

三更半夜  


三更半夜 sāngēng-bànyè

在古代诗词中均有相关描述,如唐代诗人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中的诗句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这里的“夜半”即指夜晚的三更时分。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的名句: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”这里的“明月”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深夜时分的景象。

"三更半夜"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时间划分方法。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其中,晚上有两个时间段被称为“更”,分别是初更(大约是现代时间的19:00至21:00)、二更(大约是21:00至23:00)和三更(大约是23:00至凌晨1:00)。而“半夜”则是指午夜前后的一段时间。因此,“三更半夜”指的是晚上二十三点之后到凌晨一点之间的这段时间,也就是深夜或夜间最晚的时刻。
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很晚,特别是在深夜进行的活动,或者用来强调事情的紧急性以及需要立即行动的情况。例如,在古文中有这样的句子:“三更半夜里,突然有人敲门,原来是急报军情。”(出自《三国演义》)这说明即使在深更半夜,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也需要立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