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金钗

词语解释 shí èr jīn chài

十二金钗

拼音: shí èr jīn chài

释义: 在古代诗词、绘画或小说中均有相关描述,通常用来指代十二位女性角色,这些女性被描绘为美丽、优雅、才华横溢且地位尊贵。在不同的作品中,她们的身份、背景和故事情节可能有所不同,但都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理想化形象。

出处: 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中,他在诗中用“金钗十二行”来形容宴会上女子的行列。后来,在明代画家唐寅的名画《孟蜀宫妓图》以及清代曹雪芹的小说《红楼梦》中均有相关描述。

例句: “十二金钗”的形象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。——摘自《中国古典诗词赏析》

近义词: 金枝玉叶、名媛闺秀

反义词: 蓬门荜户、荆钗布裙

正音: 注意区分“金钗”(jiān chāi)与“金锱”(jīn zhāi)的发音差异。前者指的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,而后者则是指古代钱币单位或者比喻细微之物的小名词。

繁体: 實拾貳鈿簪


在古代诗词、绘画和小说中均有相关描述的十二金钗,通常用来指代十二位女性角色,这些女性被描绘为美丽、优雅、才华横溢且地位尊贵的典范。在不同作品中,她们的背景、身份和故事情节各有特色,但共同展现了传统中国文化对完美女性的理想化想象。

这组词汇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,他用“金钗十二行”来形容宴会上的女子队列。到了明代,著名画家唐寅在他的作品《孟蜀宫妓图》中也描绘了这样的场景。而在清朝作家曹雪芹的名著《红楼梦》中,更是深入刻画了一群被称为“十二金钗”的女性人物,她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,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。

“十二金钗”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,它还代表着一种审美标准和社会观念,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美德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因此,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对象还是文化的象征意义,这一词汇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。